项目概况
项目围绕全运会广州赛区重点体育场馆及周边,开展以既有体育场馆低碳改造为核心的绿色低碳街区改造更新,促进广州城市品位和形象的整体提升。项目于2024年3月开工,部分街区改造已接近完工,预计2024年底完成大部分场馆改造建设,拟于2025年3月底完成项目更新改造。
总体规划
围绕全运会既有体育场馆低碳改造,开展周边街区的环境品质提升、碳排放管理等工作,推动绿色低碳街区更新改造。推进绿色低碳场馆改造,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低碳交通体系,优化场馆周边公交线网配置,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行低碳施工,推动BIM等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兼顾赛时与赛后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
技术实施
①围护结构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突出岭南建筑特色,采用浅色屋顶,设置挑檐等立面遮阳,应用气凝胶等新型保温材料隔热等,降低太阳辐射得热。
②能源利用
对场馆照明、空调、生活热水、电梯等机电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采用LED节能灯具、智能照明系统、高效空调机组、新风热回收、节水器具、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高效电梯等,并结合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开发太阳能光伏多场景应用。
③场馆材料应用
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条件,减少拆除面积。改造过程中外饰面材料、防水和密封材料、瓷砖、门窗、管材、管件、阀门、电缆、座椅等选用耐久性好的产品,延长使用寿命。
④场地环境
充分考虑无障碍设施连接,整体提升场馆周边景观,通过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等海绵城市技术的运用,提升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以上。
⑤碳抵消
通过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或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抵消碳排放量后,使得绿色低碳街区净碳排放量小于等于零。
主要成效
减排效益:通过创新低碳改造技术,从低碳场馆改造、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场馆及周边街区碳排放。
经济效益:项目以既有体育场馆低碳改造为核心,降低场馆运营成本,同时对周边街区实施微改造,精细化推动旧地升级。
社会效益:借助全运会进一步推广复制场馆及周边街区的绿色低碳改造技术,推广普及绿色低碳街区,倡导居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环境效益: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海绵城市设计、增加绿化率等,有效改善片区的生态环境。
技术创新
采用具有极低导热系数的气凝胶材料,提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挑檐、挑出平台等设计,结合绿化种植,形成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立面遮阳系统。落实国家设备更新政策,更换采用高效机电设备。开发建筑能碳管理系统,实现能耗及碳排放的双控管理。最大限度地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停车棚、光伏遮阳休息棚、小型“光储”微电网示范等。
模式创新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分布式光伏投资,形成建筑业主提供场地、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物业单位运营管理的商业模式,探索城区开展建筑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实施方案,为建筑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