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
典型特征 |
技术解决方案 |
典型案例 |
|
供给侧 |
区域能源的生产端,以 “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 为核心; 1.需满足区域总用能需求,保障供应稳定性; 2.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3.涵盖集中能源站、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备用能源 |
1.集中能源站技术: - 冷热源: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综合能源利用效率≥80%;夏热地区搭配蒸发冷却冷水机组,严寒地区搭配燃气锅炉(备用供暖); - 可再生能源集成:能源站周边建设分布式光伏或接入区域风电、光伏电站; - 低碳改造:燃气机组采用低氮燃烧技术,配套碳捕捉装置; 2.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 - 光伏:园区屋顶 BIPV、地面光伏电站,采用高效组件+跟踪支架; - 风电:设小型风电场或接入城市风电专线; - 地源/污水源热泵:区域规模化应用,如污水源热泵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 3. 备用能源: - 燃气备用发电机,或储能备用,保障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雪)下供能 |
|
|
输配侧 |
连接能源供给与用户的关键环节,以 “减损、高效、智能” 为核心; 1.涵盖管网(热力、冷水、电力)、输配设备(水泵、风机、变压器)、监测调控系统; 2.减少输配损耗(冷/热/电),提升输送效率; 3.保障管网安全稳定运行; |
1.综合管廊技术:园区内采用电缆敷设(地下管廊),避免架空线(减少雷击、风吹损耗); 2.管网优化技术: - 热力/冷水管网:采用大温差输配技术,减少管道流量;管道采用聚氨酯保温管,直埋敷设(避免地面施工干扰); - 电力管网:采用高压配电(10kV/35kV),减少线路损耗; 3.输配设备升级: - 水泵/风机:全部采用变频设备,根据负荷动态调节转速; - 变压器:采用节能型干式变压器或非晶合金变压器,根据负荷选择容量(避免 “大马拉小车”); - 换热站:区域分片区设置分布式换热站(减少长距离输配损耗),采用高效换热器; 4.智能监测与调控: - 管网监测:安装压力、温度、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泄漏; - 水力平衡:采用动态水力平衡阀,解决管网水力失调; - 数字孪生:构建管网数字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提前优化输配策略 |
|
|
用户侧 |
能源消费终端,以 “节能、灵活、互动” 为核心; 1.涵盖建筑用能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用户侧储能、需求响应; 2.需降低用户用能强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实现用户与区域能源系统协同互动 |
1.节能设备: - 空调:采用变频空调、天棚辐射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VAV)、高效末端设备; - 照明:LED 智能照明(人体感应+光照度控制),公共区域采用集中控制; - 电梯:加装能量回馈装置,采用变频电梯; 2.用户侧储能与可再生能源: - 储能:锂电池储能; - 分布式光伏:屋顶 BAPV、发电量优先自用; - 热泵: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生物质能利用; 3. 需求响应参与:灵活负荷调节、价格激励:用户根据峰谷电价调整用能行为、互动平台:用户通过手机 APP 查看用能数据与电价信息,接收需求响应指令,参与后获得补贴; |
|
|
综合服务 |
为区域能源系统提供“规划、建设、运维、优化”全流程支持,以“一体化、专业化、智能化”为核心; 1.涵盖能源规划咨询、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碳管理; 2.需保障区域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高效运行; 3.助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 |
1.能源规划与咨询: - 前期调研:评估区域能源资源(光伏、风电、地热能)、用能负荷(建筑类型、规模、用能特征),制定“源网荷储”一体化规划方案; - 技术选型:对比不同能源技术、设备的经济性与低碳性,确定最优方案; - 政策对接:协助申请可再生能源补贴、低碳建筑认证、参与碳交易; 2.系统集成与建设: - 工程总包:负责集中能源站、管网、用户侧设备的设计、施工、调试,实现各系统协同; - 设备采购:优选高效、可靠的设备; - 数字平台建设:搭建区域能源管理平台,集成供能、输配、用户用能数据; 3. 运维与优化: - 日常运维:定期检修能源站设备、管网巡检、用户侧设备维护; - 运行优化:通过能源管理平台分析运行数据,优化调度策略; - 碳管理:核算区域碳排放,制定碳减排方案,参与碳交易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