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况
地点: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
建设年代:2022年;
建筑功能:办公建筑;
建设规模:1469.38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12.250米;
建筑层数:地上3层;
建筑标识:零能耗建筑设计、设计标识。
改造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方针,按照“产能、节能、用能、控能”的技术路径,研发应用了国际领先的建筑-电动车-微电网(BVG)新能源系统,将建筑改造成为集生产、消费、调储于一体的能源中心。
项目通过被动式和主动式的等多种先进节能技术,改造完成后建筑能耗由改造前的107kWh/m2.a到降低为改造后50kWh/m2.a,建筑本体节能率32.63%,建筑综合节能率252.7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42.55%。经太阳能发电量数据统计,2022年8月-2024年10月连续运行26个月期间,光伏系统发电量为36.3万kWh,建筑总用电量为21.1万kWh,累计完成15.5万度总调度电量,按照1元/度的成本计算,节省费用约36.3万元,直接减少了企业在能源方面的支出,降低了运营成本。
案例技术清单
1.自然通风技术
大楼南侧门厅入口采用了呼吸式旋转门,与建筑北侧外窗智能联动,可根据室内外温度和湿度智能开启。在过渡季节,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气温,且湿度适宜时,旋转门和智能窗将自动开启,利用穿堂风和烟囱效应,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引进室外新鲜空气。
2.高效门窗系统与构造技术
外窗玻璃采用了双层中空Low-E玻璃,窗框采用断热铝合金窗框。
3.外层墙体隔热处理技术
外墙采用了高效保温岩棉,并在外墙表面应用了反射隔热涂料,使得墙体传热系数达到每度每平方米0.47瓦。
4.智能楼宇
全屋智能边缘智控节能技术:通过 AI 毫米波雷达和智能环境传感器,实现办公楼内人员分布,环境温湿度,空气质量的精准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照明,空调,窗帘,窗户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在不降低人员舒适度的前提下,减少设备耗能,实现人走灯光关,人走空调停,人走屏幕灭,运行14个月来,平均节能率达21.5%。
建筑能碳双控平台-“能碳管家”,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计量装置,大楼可实时、分类分项监控建筑能耗、光伏发电数据、室内外温度、空气质量参数和人流量等信息。结合高精度气象站和云平台,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据。智能系统配置AI管控算法,提前预测办公楼能耗,自动控制空调、照明、旋转门、电动窗帘等系统,让办公楼用能和舒适度自适应调节,节能的同时,保证办公人员舒适度。综合节能率达15-25%,并降低办公楼运营成本10-20%,实现“可视、可管、可优”的管理目标。
5.光伏一体化建筑(BIPV)/附加光伏系统(BAPV)
项目结合光环境分析结果,采用了光伏发电和遮阳一体化设计,将悬挑1.6米、角度为60度的0透光率的碲化镉光伏玻璃作为南侧外窗的水平遮阳构件,有效阻隔了室外的光辐射进入,降低了空调负荷。整栋建筑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68kWP,屋顶单晶硅装机容量132kWP;其他部分外墙采用不同透光率的碲化镉光伏玻璃,总装机容量36kWP。项目2022年8月-2024年10月连续运行26个月,光伏系统发电量为36.3万千瓦时,远大于建筑总用电量21.1万千瓦时,剩余的绿电能源将供园区其他建筑使用。
6.光储直柔系统(PEDF)
模块化光储直柔综合智慧能源产品:光储直柔综合智慧能源产品——“能量魔方”作为办公楼的能源控制中枢,集“变、配、充、光、储、放、智能运维” 为一体,形成光伏发电、高效储能、直流输电和柔性用电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产品采用750V直流母线,配套直流直驱变频多联空调机、直流照明、直流插座等高效电气设备,效率提升5%。通过高效DC/DC模块为办公楼提供直流用电,结合550千瓦时的储能系统,可为办公楼和园区提供高效、稳定、柔性的用电,实现“削峰填谷”的目标。“能量魔方”通过光储直柔技术,在减少交直流转换能源损失的基础上,还具备对市电、光伏发电、储能和建筑物用电的平衡调节功能,在高峰用电期使用光伏发电与储能电补充园区电网,并通过智能协同实现用电无缝连接。
7.绿色建材
在施工材料选择上,选用绿色低碳环保、耐久且高性能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和使用寿命。同时,也积极探索新材料的应用,如热反射涂料,防水透气膜,新型防腐涂料等,自然通风等,旨在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效。
8.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采用集中式雨水微气候处理箱收集并处理雨水用于浇灌绿植,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采用符合国家二级及以上的节水洁具,如感应式水龙头用水量不高于0.1L/S,节水小便器用水量低至2L/次。并且在主进水管加装带有485通讯的智能水表对全楼用水量进行监测,项目节水成效显著达68%,有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9.多能互补技术
建筑-电动车-微电网融合:通过能源大脑(能碳管家)、能源中枢(能量魔方)、能源桥梁(V2B双向充电桩)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在保障建筑自身用电的同时,将剩余电量调度给园区其他负荷使用,实现削峰填谷和能源调配,充分发挥建筑、电动车、微电网三者各自的特点,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助力实现建筑的零碳目标。项目已完成15.5万度总调度电量。
特点分析
维度一:建筑类型(既有建筑)
1)价值体现:本项目是对既有办公建筑的深度绿色化改造,其特色在于采用了 “微创式、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改造策略,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实现了能效的跨越式提升。
围护结构“被动式”升级:项目通过 “更换”和“附加” 对建筑外壳进行强化。例如,更换为断热铝合金窗框和双层中空Low-E玻璃以提升气密性和保温性;在外墙附加高效保温岩棉和反射隔热涂料,将墙体传热系数降至0.47 W/(m²·K)。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建筑的基础冷热负荷,是实现超低能耗的根基。
设备系统“智能化”迭代:通过部署AI毫米波雷达、智能环境传感器和“能碳管家”平台,实现了从“粗放运行”到“按需供给”的转变。“人走灯灭空调停” 等策略,精准切中了办公建筑在非满员和非工作时间能耗浪费的痛点,直接带来了21.5%的平均节能率。
能源生产“一体化”加装:巧妙利用建筑既有空间,加装了光伏系统。特别是南侧将碲化镉光伏玻璃作为水平遮阳构件的设计,既产生了电力,又作为遮阳措施降低了空调负荷,体现了在既有建筑上做加法的智慧。
2)借鉴意义:
技术可拆分、可复制:各地可根据自身预算和条件,选择性复制本项目的技术包。例如,可以先进行围护结构保温改造,再逐步加装智能系统和光伏设施,形成分步实施的改造路径。
强调智慧运维的价值:本项目证明,对于既有建筑,“软性”的智能管理有时比“硬性”的硬件改造节能效果更直接、更经济,这激励其他地区在改造中优先考虑智慧控制系统的引入。
维度二:超低能耗建筑 & 近零能耗建筑 & 零能耗建筑 & 产能建筑
1)价值体现:本项目通过上述围护结构改造和智能节能技术,将建筑本身的用能需求降至极低水平。又通过168kWp的光伏装机容量,将建筑本身转化为一个微型电站。而本项目最具特色的“光储直柔”系统,它不仅是安装光伏,更是构建了一套新型建筑能源体系。
2)借鉴意义:
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图:本项目清晰地指出,要实现零能耗,必须“先节流、后开源”,即首先通过被动式技术和智能控制大幅降低能耗,再通过光伏等手段覆盖剩余能耗,并最终通过储能和柔性技术实现稳定与协同。
凸显了“光储直柔”的战略价值:该技术是建筑领域应对新能源波动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本项目为“光储直柔”在实践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全链条、可验证的样板。
维度三:建筑功能(公共建筑)
1)价值体现:作为一栋办公建筑,本项目针对该类建筑的使用特点,提供了针对性的低碳解决方案。
应对能耗“时空不均”的痛点:项目通过AI毫米波雷达感知人员分布,动态控制所在区域的空调、照明、窗户,解决“无人区域仍耗能”的浪费问题。
平衡“节能”与“舒适度”的矛盾:办公建筑对室内环境质量要求高。项目通过自然通风智能联动、光伏遮阳、智能窗帘以及按需调节的空调系统,在保证员工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
创新性的“建筑-电动车-微电网”融合:办公园区通常是电动汽车日间充电的主要场所。项目通过V2B双向充电桩,将停放的电动汽车变为建筑的移动储能单元,参与园区微电网的“削峰填谷”。
2)借鉴意义:
智能技术是公共建筑节能的“性价比”之选:对于运营成本敏感的公共建筑,优先部署成本相对较低的智能传感和控制系统,或许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显著的节能效益,增强业主进行绿色改造的信心。
拓展了公共建筑的资源整合能力:本项目将公共建筑视为一个能源节点,与交通系统(电动车)、区域电网进行互动。这启发其他地区的公共建筑项目,应具备更宏大的系统视角,探索与周边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化,最大化其社会和环境效益。
关键技术产品及供应商目录
|
技术类别 |
产品名称 |
产品供应商 |
|
被动式技术 |
||
|
自然通风技术 |
智控开窗系统 |
深圳合一智控有限公司 |
|
遮阳技术 |
BIPV遮阳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围护结构技术 |
||
|
外墙体自保温技术 |
中建科工气凝胶保温装饰一体板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洛克威50mm岩棉板 |
洛科威集团 |
|
|
外层墙体隔热处理技术 |
伊淳美防水隔热漆 |
广州佳莱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
|
能源设备和系统 |
||
|
智能楼宇技术 |
能碳管家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空间自控节能管理系统 |
深圳合一智控有限公司 |
|
|
可再生能源技术 |
||
|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
中建科工钙钛矿BIPV产品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附加光伏系统(BAPV) |
空中花园屋顶光伏遮阳系统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光储直柔系统(PEDF) |
能量魔方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低碳建造技术 |
||
|
装配式建造技术 |
GS-Building系统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绿色建材 |
钢结构新型陶瓷柔性防腐涂料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防水透(隔)汽膜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 |
|
|
循环资源技术 |
||
|
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
雨水处理箱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
区域能源技术 |
||
|
多能互补技术 |
V2B充电桩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案例来源:本案例来自住建部“四好”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