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
典型特征 |
技术解决方案 |
典型案例 |
|
超低能耗建筑 |
能耗水平较标准降低50% 以上,以被动式技术为核心,主动式技术为辅; 1.室内环境舒适度高(温度20℃-26℃,湿度40%-60%); 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综合值≤65kWh/(m2·a)或8.0kgce/(m2·a)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综合节能率≥50% 3.需严格控制建筑气密性
|
1.被动式技术: - 自然通风:优化建筑朝向,设置可开启中庭或通风塔,采用气密性外窗(配备电动开窗器,联动 CO₂传感器); - 自然采光:增大南向窗墙比,采用高透光 LOW-E 玻璃,室内设反光板(提升进深区域光照),地下空间加装导光管; - 遮阳: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天然采光的需求; 2.围护结构技术: - 外墙:采用高性能保温材料或真空绝热板; - 门窗:断热铝合金+三玻两腔LOW-E中空玻璃,采用多道密封; - 屋顶:设隔汽层与防水层,搭配冷屋顶涂料(夏热地区); - 热桥阻断:所有结构节点加装隔热垫块,热桥部位传热系数满足要求; 3.能源设备和系统: - 新风:采用带全热交换的新风系统,配备高效过滤器; - 供暖/制冷:采用空气源热泵、天棚辐射系统、高效冷源技术、蓄能技术; - 照明:LED 智能照明(光照度传感器+人体感应),与自然采光联动 - 电梯能量回收、智能楼宇技术; 4.可再生能源技术:地源热泵、分布式能源、污水源热泵、热源塔、生物质能、光伏发电、光储直柔、创蓄协作技术; 5.低碳建造技术:采用装配式建造(MiC模块化建筑)、BIM 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建材、3D打印技术; 6.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节水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等。 |
|
|
近零能耗建筑 |
能耗水平较标准降低60%~75%以上,被动式技术与主动式技术深度融合; 1.可再生能源占比≥10%,可满足部分用能需求; 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综合值≤55kWh/(m2·a)或6.8kgce/(m2·a)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综合节能率≥60% 3.需实现建筑能源系统智能化调控; 4.需严格控制建筑气密性
|
1.被动式技术: - 自然通风:优化建筑朝向,设置可开启中庭或通风塔,采用气密性外窗(配备电动开窗器,联动 CO₂传感器); - 自然采光:增大窗墙比,采用高透光 LOW-E 玻璃,室内设反光板(提升进深区域光照),地下空间加装导光管; - 遮阳: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天然采光的需求; 2.围护结构技术:在超低能耗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3.能源设备和系统: - 能源设备:高效冷源技术、高效热泵、蓄能技术; - 智能调控:搭建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CO₂浓度、设备能耗,动态调节新风量、空调负荷、智能照明、电梯能量回收; 4.可再生能源技术: - 光伏:屋顶BIPV或BAPV,搭配储能,优先自用,余电上网; - 地源热泵、太阳能集热器、光储直柔、创蓄协作技术; 5.低碳建造技术:采用装配式建造(MiC模块化建筑)、BIM 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建材、3D打印技术; 6.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节水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等。 |
|
|
零能耗建筑 |
可再生能源年产能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1.可再生能源占比≥10%,可满足部分用能需求; 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综合值≤55kWh/(m2·a)或6.8kgce/(m2·a)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综合节能率≥60% 3.需实现建筑能源系统智能化调控; 4.需严格控制建筑气密性 5.配合高效储能系统; 6.建筑能源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深度协同; 7.需具备离网运行能力(极端天气); |
1. 被动式技术: - 自然通风:优化建筑朝向,设置可开启中庭或通风塔,采用气密性外窗(配备电动开窗器,联动 CO₂传感器); - 自然采光:增大窗墙比,采用高透光 LOW-E 玻璃,室内设反光板(提升进深区域光照),地下空间加装导光管; - 遮阳: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天然采光的需求; 2.围护结构技术:在超低能耗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3.能源设备和系统: - 高效设备:全变频设备(空调、水泵、风机),照明100%为LED智能照明,新风热回收系统; - 储能系统:大容量锂电池储能,配合冰蓄冷/水蓄热(调节冷热负荷波动); - 能源管理系统:实时匹配可再生能源出力与建筑用能负荷(如光伏出力高峰时优先供空调、热水器用能),低谷时储能放电; - 离网切换:电网故障时自动切换至离网模式,储能+备用发电机(燃气)保障关键负荷运行; 4.可再生能源技术: - 光伏:全覆盖式 BIPV,发电量满足建筑 60%-70% 用能; - 风电:小型风电或区域风电接入); - 地源/空气源/污水源热泵:满足供暖/制冷与生活热水需求,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5.低碳建造技术:采用装配式建造(MiC模块化建筑)、BIM 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建材、3D打印技术; 6.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采用海绵城市、雨水回收、中水利用、节水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等。 |
|
|
产能建筑 |
可以自己产能,以供其自身用能需求,甚至可以向电网充电, 可再生能源年产能远超建筑全年用能(≥120%);以 “可再生能源 + 储能 + 灵活负荷” 为核心,实现能源 “自给 + 外供”;需参与区域能源调度(如需求响应、调峰);建筑本身成为分布式能源节点 |
1.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 光伏:全建筑集成 BIPV,采用高效组件,搭配跟踪支架,园区内设置地面光伏电站; - 风电:中大型风电或区域可再生能源专线接入; - 氢能:光伏盈余电力电解水制氢(绿氢),储存于高压储氢罐,冬季通过燃料电池发电(补充光伏出力不足),或供园区氢能汽车加氢; 2.储能与调峰: - 大容量储能:集中式锂电池储能,配合氢能储能; - 灵活负荷:建筑用能设备具备可调性,参与电网需求响应(峰时削减负荷,获取补贴); 3.能源外供: - 并网售电:余电通过分布式光伏并网政策上网或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 热力外供:光伏盈余电力制热或地源热泵余热,向周边建筑供应生活热水或供暖; 4. 智能管理: - 区域能源调度平台:整合建筑用能、可再生能源出力、储能状态、电网电价数据,优化能源调度策略; - 数字孪生:构建建筑能源系统数字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提前优化方案; 被动式技术、围护结构技术、能源设备和系统、低碳建造技术、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同零能耗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