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技术适用范围较广,不受气候区、建筑类型、功能及规模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正从单个项目示范走向系统化全域推进,不同城市会根据自身地理气候特点探索独特的技术路径。既有建筑城区以问题导向,结合城市更新和内涝治理等,统筹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新建建筑城区以目标为引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及产能建筑中积极推广使用。
|
海绵城市技术的适用性 |
|||
|
适用的气候区 |
适用的建筑类型 |
适用的建筑规模 |
适用的建筑功能 |
|
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 |
新建建筑/既有建筑 |
单体建筑、建筑社区 |
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
技术目标
海绵城市技术核心目标是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升城市在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方面的综合韧性。
海绵城市技术为保护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核心指标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力求将大部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控制面源污染,通过土壤、植被、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减少排入自然水体的污染物;雨水资源化利用,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可用于绿化灌溉、洗车、景观补水等;有效防治城市内涝,消除易涝点,提升城市应对暴雨的韧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体系
海绵城市技术是模拟自然水文循环,通过 “渗、滞、蓄、净、用、排” 六大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减少城市内涝并资源化利用。
图1 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技术围绕雨水全生命周期管理设计,主要分为五大类,覆盖城市不同空间场景。包括渗透技术、滞蓄技术、净化技术、利用技术、排放技术五大类。
渗透技术是让雨水回归地下,补充地下水。通过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渗透塘等形式,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地下水位下降,降低路面积水风险。主要应用于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居住小区绿化带。
滞蓄技术是延缓雨水汇流速度,临时储存雨水。通过植草沟、雨水花园、调蓄池(地下 / 地上)、人工湿地,削减暴雨峰值流量,为后续净化和利用争取时间,减轻排水系统压力。适用于道路两侧、公园绿地、建筑周边空地、城市河道沿岸。
净化技术是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提升水质。通过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搭配滤料层)、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装置、人工土壤渗滤系统,过滤雨水中的泥沙、有机物、重金属等,避免污染土壤和水体。适用于雨水收集口、调蓄设施前端、河道入河口。
利用技术是将净化后的雨水资源化。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屋面/路面收集)、储水模块、雨水回用设备(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补水),替代部分自来水,节约水资源,降低市政供水压力。适用于建筑屋面、居住小区、工业园区、市政公园。
排放技术是保障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排水,通过生态边沟、植草沟、地下管廊(结合雨水调蓄功能)、透水排水沟,在雨水超出 “渗滞蓄” 能力时,通过生态化方式快速排涝,避免传统硬化排水的弊端。适用于城市主干道、低洼区域、排水系统末端。
图2 某城市海绵城市项目
海绵城市技术的落地依赖数字化和工程化技术的协同,运用智慧监测技术,通过布设雨量计、水位传感器、流量监测仪,实时采集雨水径流量、水质、地下水位数据,依托平台实现动态调控;利用 BIM 技术搭建三维模型,优化海绵设施布局;结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城市地形、管网分布,确保技术方案适配城市整体规划。
技术路径
海绵城市技术的设计理念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如道路、绿地、水系规划),并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从源头(建筑与小区)、过程(道路与广场)、到末端(公园绿地与水系)进行系统化布局,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海绵城市的设计、建造及运维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规定要求,同时满足地方标准及规定。
海绵城市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并编制独立的海绵城市设计专篇。设计之初要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核心管控指标,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来达到控制目标,当绿色设施确实无法满足要求时,才考虑使用雨水调蓄池等灰色设施,并需在设计文件中说明原因。
典型案例
暂未更新
更多产品及供应商信息
暂未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