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冷源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中冷负荷需求较大的场景。该技术适用于各类气候区,在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需求尤为突出;既适配新建建筑的冷源系统整体设计,也可通过设备替换、系统改造应用于既有建筑的冷源升级;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及产能建筑中,需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储能系统协同,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
高效冷源技术的适用性 |
|||
|
适用的气候区 |
适用的建筑类型 |
适用的建筑规模 |
适用的建筑功能 |
|
严寒/寒冷/夏热冬暖/夏热冬冷/温和(夏热地区需求优先) |
新建建筑/既有建筑 |
单体建筑、建筑社区 |
公共建筑 |
技术目标
高效冷源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在维持室内舒适度要求的情况下,最大化降低制冷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制冷系统。
随着科技创新及技术进步,高效冷水机组能效比(COP)逐步提升,降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水阻力,在工艺上,通过优化管道布局(如使用顺水三通、减少不必要的弯头)来降低整个水系统的输送阻力,降低系统能耗。采用高效机组同时,适配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地热能)的接入,实现冷源系统的低碳化运行。
提升系统稳定性与灵活性,应对建筑冷负荷的动态变化,避免低效运行。
技术体系
高效冷源技术已从单纯关注设备节能,发展到涵盖冷源侧、输配侧、控制策略乃至整体系统架构的全面优化。因此高效冷源技术包含多种形式,以高效设备为主,智能控制为辅。高效制冷机组是最常见的形式,以磁悬浮冷水机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变频冷水机组为典型。
磁悬浮冷水机组是采用磁悬浮轴承替代传统机械轴承,无摩擦、无需润滑油,机械损耗降低80%以上,部分负荷下COP可达8.0-10.0,适用于冷负荷波动较大的公共建筑(如酒店、办公楼)。蒸发冷却冷水机组是利用空气湿球温度直接冷却或间接冷却冷媒,减少压缩机功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西北温和地区)COP可达7.0以上,节水率较传统冷却塔系统提升30%。变频螺杆/离心冷水机组采用变频压缩机与变频电机,根据冷负荷动态调节输出,部分负荷下能耗降低 40%-50%,适合大型公共建筑(如商场、机场)的稳定冷源需求。冷水机组热回收技术集成制冷、换热双功能,回收冷水机组冷凝热,用于加热生活热水、新风预热(寒冷地区冬季),降低辅助热源能耗,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20%。
通过智能控制实现高效冷源技术。通过多机组协同控制,采用群控系统优化多台机组的启停顺序与负荷分配,避免单台机组长期低负荷运行,提升系统整体效率,尤其适用于冷负荷峰值差异大的建筑。基于建筑历史冷负荷数据、气象预测(如室外温度、太阳辐射),通过AI算法提前预测冷需求,动态调整机组运行参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机组运行数据(如进出口水温、电流、压力),实现异常报警与远程故障诊断,减少停机时间,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技术路径
高效冷源机组的性能参数(COP)、综合部分负荷西能系数(IPLV)等参数应符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7-2015)、《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GB 18430)等规范标准要求。
根据气候区特点、建筑冷负荷特性及能源供应条件,对比不同冷源技术(如磁悬浮机组vs变频螺杆机组、蒸发冷却vs传统冷却塔)的初投资、运行能耗及碳排放,确定最优方案。
高效冷源设备的选择是根据冷负荷的精确计算而确定,采用动态负荷模拟软件(如 DeST、EnergyPlus),结合建筑功能、朝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计算全年逐时冷负荷,避免机组选型过大导致的 “大马拉小车” 问题。
设备安装时,确保制冷机组、水泵、管道的安装精度,减少管道阻力损失;对于磁悬浮机组等精密设备,需严格控制安装环境温度、湿度及振动。通过系统调试优化,验证系统实际运行能效是否达到设计目标,对水力失衡、控制逻辑偏差等问题进行修正。
典型案例
更多产品及供应商信息
暂未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