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新风能量回收系统需要结合气候条件,通过经济性分析,确定适用的气候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应用较多。主要应用于公共建筑中,居住建筑以小型的热回收装置居多。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及产能建筑中被广泛使用。经测算分析后,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都可适用。
|
适用的气候区 |
适用的建筑类型 |
适用的建筑规模 |
适用的建筑功能 |
|
寒冷/夏热冬冷 |
新建建筑/既有建筑 |
单体建筑、建筑社区 |
公共建筑 |
技术目标
高效新风能量回收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在保障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提下,最大化提升能量回收效率,最小化减少因通风造成的能量损失。适用于对室内空气品质较高,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场所。
空调系统中处理新风所需的冷热负荷占建筑物总冷热负荷的比例很大,为有效地减少新风冷热负荷,宜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回收空调排风中的热量和冷量,用来预热和预冷新风,可以产生显著地节能效益,通常可以节能20%-50%的能量,减少运行费用。
技术体系
新风能量回收系统是通过在排风和新风之间设置一个能量交换装置,根据能量交换装置的不同,按照热回收类型分为全热回收型和显热回收型两类,全热回收有转轮式热回收、板翅式回收,显热回收型有板式热回收、热管式热回收等。由于热回收原理和结构特点的不同,空气热回收装置的处理风量和排风泄漏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排风中污染物浓度较大或污染物种类对人体有害时,在不能保证污染物不泄漏到新风送风中时,空气热回收装置不应采用转轮式空气热回收装置,同时也不宜采用板式或板翅式空气热回收装置。
图1 高新新风能量回收系统原理图
在进行能量回收系统的技术经济比较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能量回收系统的使用时间等因素。因设备初投资较高,但长期运行节省的能源费用无法在合理年限收回成本,则不宜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对室外温度较低的地区(如严寒地区),应对能量回收装置的排风侧是否出现结霜或结露现象进行核算,当出现结霜或结露时,应采取预热等保温防冻措施。热回收系统的空气积灰对热回收效率的影响较大,应考虑热回收装置的过滤器设置问题。
新风能量回收系统需配置高效风机与变频控制,采用EC(电子换向)无刷直流电机风机,效率提高;配合变频控制,根据室内空气质量(CO₂、PM2.5传感器)或预设程序智能调节风量,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风机能耗,避免恒定大风量运行造成的浪费。
技术路径
高效新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热回收新风机组》(GB21087-2020)等规范标准要求。
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时,除排风含有毒有害高污染成分的情况外,当系统设计最小总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0m3/h时,应设置集中排风能量热回收装置。
新风热回收系统的全热回收效率通常为60%-70%,显热回收为50%-60%。在严寒地区和夏季室外空气比焓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比焓而室外空气温度又高于室内空气设计温度的温和地区,宜选用显热回收装置;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常见的空气热回收装置性能和使用对象参见表1。
表1 常用的空气热回收装置性能和使用对象
|
项目 |
热回收装置形式 |
|||||
|
转轮式 |
液体循环式 |
板式 |
热管式 |
板翅式 |
溶液吸收式 |
|
|
热回收形式 |
显热或全热 |
显热 |
显热 |
显热 |
全热 |
全热 |
|
热回收效率 |
50% ~ 85% |
55% ~ 65% |
50% ~ 80% |
45% ~ 65% |
50% ~ 70% |
50% ~ 85% |
|
排风泄漏量 |
0.5%~10% |
0 |
0 ~ 1% |
0 ~ 5% |
0 |
|
|
适用对象 |
风量较大且允许排风与新风间有适量渗透的系统 |
新风与排风热回收点较多且比较分散的系统 |
仅需回收显热的系统 |
含有轻微灰尘或温度较高的通风系统 |
需要回收全热且空气较清洁的系统 |
需回收全热并对空气有过滤的系统 |
典型案例
案例一:国舜绿建低碳和钢智能科技示范产业园项目(二期)综合楼项目
更多产品及供应商信息
暂未更新